【離乳期開始練習認真咀嚼:鼻子變堅挺、發音好】

作者/繪者:趙哲暘

出版社:時報文化

參考網頁:請點選

咀嚼是幼兒維持生命、讓身體強壯的第三樣功課,當幼兒發育進入四~六個月的「離乳期」,將開始進食副食品。幼兒如果噎住或嗆到怎麼辦?不用擔心,他會本能地吐出來,不是因為不聽話,而是他的口顎功能暫時無力揉碎食物,所以父母不要強迫,讓小寶貝循序漸進,對食物產生好感。



至於幼兒有沒有消化問題?也不要擔心,軟性食材(例如,馬鈴薯、豆腐)就算沒有充分咀嚼,進入胃部還是容易消化吸收。建議餵食者和小朋友一起動作,示範嚼碎食物,孩子會模仿練習,反覆碾軋,漸漸養成習慣。



牙根周圍的牙周韌帶及口腔黏膜等知覺感受器,接受刺激會引起自然的咀嚼運動,除了利用舌頭頂碎食物,也在咀嚼的過程中產生足夠唾液,並同時啟動消化道分泌消化酶。所以當食物吞到胃部,其實身體已準備好迎接食物。



因此,從小寶貝一開始訓練咬肌上下咀嚼力量時,要教導他不要急著吞下,必須把食物咬得夠久夠力,而且嘴巴要閉著,增加磨碎的效率,容納更多唾液,減輕食物造成過敏或其他身體毒性的影響。



沒有牙齒的幼兒用舌頭頂著上顎揉碎食物,等於同時刺激上顎骨往左右與前後擴開,就在上顎骨受到舌頭的刺激而順利發育時,位在上顎骨正中央的鼻骨也會往左右擴開,讓鼻道流通的空氣增加,減少鼻子過敏機會。認真咀嚼的小寶貝,有機會長出更堅挺的鼻子;反過來說,鼻子塌的小朋友往往可以預見鼻子功能低落,其根本原因之一,就是幼兒時期進食副食品的時機與內容物出現異常。



顎骨持續擴張,牙床才有足夠空間長出新牙齒,牙齒長出後,在舌頭與嘴唇之間建立了一道牆,這道牆限制了舌頭的活動範圍,有兩種可能的發展,一是導致嘴唇無法閉合,二是由於舌頭與嘴唇內外夾擊力量,引導牙齒移動到力量均衡的位置。



幼兒咀嚼的能力不好,牙床空間就會不足,長出的牙齒會變得過於緊密,乳牙之間沒有牙縫,舌頭活動的空間也會受限,講話容易像大舌頭般口齒不清,可以想見未來發音的功能比較容易出現異常。一旦鼻道沒有順利擴張,勢必導致用口呼吸、嘴巴習慣張開、嘴唇張力低下,最後少了嘴唇在外面抵擋,門牙逐漸開始往外暴出,發音異常的狀況就會更加明顯了。



另外,有些長輩會先好心地咬碎食品,再餵給小朋友吃,此舉盡量避免。研究發現,雖然母親的唾液可以強化小寶貝的免疫力,如果主要餵食者口腔中有導致蛀牙的變形鏈球菌等病菌,會因此傳染到孩子口中,最糟的是小朋友的咀嚼習慣會更不好,顎骨發育更差。

相關日記︰